高壓氧,有望突破治療新冠後遺症的當前困境
文/林蓓蕾院長
引言:
隨著新冠疫情邁入第五年,台灣的防疫狀況趨於穩定,但「長新冠」卻成為日益嚴峻的隱形挑戰。根據統計,每五名感染者中就有一人罹患新冠後遺症1。這些患者可能長期面臨疲勞、腦霧、呼吸困難及免疫功能失調等困擾,影響全身器官的健康。對此,除了疫苗接種與早期用藥,高壓氧療法(HBOT)或許能為「長新冠」患者帶來新的希望,因為經研究暨臨床發現,HBOT不僅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疲勞、腦霧及其他「長新冠」症狀,還展現出持久的療效。
進入冬季,隨著冷氣團來襲與病毒威脅加劇,台灣的新冠病例數再次出現反彈,但疫苗接種率卻不如預期。為此,疾管署再三呼籲,高齡者、免疫不全者、多重慢性病患者等「長新冠」的高危險族群應盡速接種疫苗以降低風險;但對於已深受「長新冠」困擾的患者,我們需要更多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改善其生活品質。
新冠後遺症,對全身健康造成的「隱形風暴」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新冠後遺症(Post-COVID Condition, PCC),即「長新冠」的定義為:新冠感染後持續3個月以上,且無法以其他疾病解釋的症狀,例如:全身性疲勞、認知障礙、胸痛等。
另外,WHO也從記錄的病例數據中發現2:再次感染新冠肺炎者發展為「長新冠」之風險會增加。而且有約15%的「長新冠」患者症狀可持續一年以上,其中女性的患病風險顯著高於男性。
眾所周知,「長新冠」的可怕之處在於對全身器官的廣泛影響。根據臨床觀察,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、肺部呼吸道、心血管、腎臟、腸胃等多重器官的病變,最常見的症狀包括全身疲倦、頭痛、腦霧、認知障礙、胸口痛和呼吸急促等;以色列與加拿大的研究也指出,腦霧和疲勞是最常見且最困擾患者的症狀,嚴重者甚至可能因神經炎導致肢體無力,不得不依賴輪椅或輔助器具來維持生活。
譬如,我曾在亞東醫院接觸過一名國中生,因感染新冠後罹患神經炎,導致雙腿無力,需以輪椅代步來求診。其實,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,這些患者不僅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,還往往因病程不明與治療選擇有限而感到無助。
高壓氧為「長新冠」帶來的療癒力量
近年來,高壓氧療法(HBOT)逐漸在全球受到廣泛的關注,尤其在改善「長新冠」症狀方面展現出令人振奮的成效。
2024年一項刊登於《科學報告》(Sci Rep)期刊的以色列研究「高壓氧治療在新冠後遺症中的長期效果:隨機對照試驗的縱向隨訪」3(Long term outcomes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 post covid condition: longitudinal follow-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)顯示,接受40次HBOT療程的患者,其生活品質在治療後一年內仍維持顯著提升,包括緩解疲勞、提升認知功能、減少慢性疼痛及改善睡眠質量等多方面,這些效果與HBOT促進神經可塑性及微血管修復的作用密切相關。
同樣地,由加拿大藥品及醫療科技評估機構(CADTH)所撰寫的「高壓氧治療:一種針對新冠後遺症的新興療法」4(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: An Emerging Therapy for Post–COVID-19 Condition)文章中亦提及,英國、波蘭與西班牙進行的多項研究也表明,經過10至60次療程的患者,其疲勞症狀、認知能力及整體生活品質均有明顯改善。
HBOT的核心原理是在特殊壓力艙中提供100%純氧(我們一般環境中的氧濃度為21%),並施以2至3倍大氣壓的環境進行治療,透過增加受損組織的氧氣供應,HBOT能啟動幹細胞與血管新生的內在修復機制,目前已獲授權用於14種疾病,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和特定傷口之損傷;更重要的是,該療法已被證實可以減輕炎症並改善免疫功能,特別適用於緩解「長新冠」所引發的器官損傷、肺部纖維化及免疫功能失調等問題,對於如大腦、心臟等高氧需求器官更具療效。
以我認識的一位主任醫師為例,他在感染新冠後出現腦霧症狀,有時在開藥時腦海會突然一片空白;但在接受20次高壓氧療程後,症狀顯著改善,這再次驗證HBOT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功能恢復方面的潛力。
不過,在考慮接受HBOT治療之前,患者應留意以下的關鍵事項:
- 專業評估:雖然HBOT整體安全性高,患者仍需經過完整的健康評估,確認適合進行此療法。
- 療程規劃:標準療程通常需要進行20~60次治療,每次約持續1~2小時。由於治療時間較長,需配合個人作息進行規劃;但考慮到「長新冠」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,這項時間投資是值得的。尤其根據研究顯示,治療效果可持續一年以上,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提升意義重大。
- 費用考量:建議患者在治療前與健保署或私人保險公司確認給付範圍,妥善規劃相關費用。
當前,高壓氧推廣應用的三大挑戰
儘管HBOT於改善「長新冠」症狀方面展現卓越的療效,但在推廣上仍面臨三大挑戰。首先,隨機對照研究的設計困難是主要瓶頸之一。患者進入高壓艙後,即使是安慰組也能感知到高壓環境,這使得雙盲試驗難以實現。不過,從來自多國的一致性研究結果仍足以充分證明:HBOT在改善「長新冠」症狀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。
其次是成本與設施的限制。例如,在加拿大,每次療程費用高達365加元(約新台幣1萬元),而台灣的高壓氧設備也集中於少數醫院,私人診所更是少之又少,無法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;這種資源分配的不均進一步制約HBOT的廣泛應用,特別是需要長期療程的高風險族群。因此,我個人認為,醫療保險與健保應考慮部分覆蓋HBOT費用。
最後是缺乏全球統一的治療標準。例如:以色列採用60次療程,英國僅進行10次,而波蘭研究建議至少完成15次以確保療效。由此不難看出,不同國家研究的療程設計略有差異,雖然這些研究皆提供豐富的數據,但也突顯建立國際標準化療程的重要性,以便醫療界能更有效地制定適用於不同患者群體的最佳方案。
另類思考:疫苗與高壓氧雙管齊下
「長新冠」的威脅雖然巨大,但並非無解。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深入,高壓氧療法(HBOT)正為患者帶來實質的康復契機,這也讓我不禁思忖,若台灣能積極推動HBOT的臨床應用,不僅有助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,還能為全球「長新冠」治療累積寶貴經驗,成為國際醫療領域的重要參考。
當前,疫苗接種仍是預防「長新冠」的基石。根據國際研究,疫苗可降低30%的「長新冠」發生率,但對於已罹患「長新冠」的患者,高壓氧療法則能提供持續且顯著的改善效果。若能結合疫苗接種與高壓氧治療的雙重策略,將有望全面提升公眾健康水平,同時有效減輕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的長期影響,為防疫之路開闢更為完整的解決方案。
參考資料來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