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ECP 是一項非侵入性的心血管治療,能改善心臟功能、促進血液循環,研究也指出對勃起功能障礙、慢性疲勞及長期新冠腦霧等問題具有潛在助益。 EECP 的治療原理是什麼?療效能維持多久?有哪些注意事項?美無極慕康診所將帶你一起了解。
目錄
ToggleEECP 體外反搏治療是什麼?
EECP(體外反搏治療)是一種非侵入性、無需手術與住院的治療方式,常用於改善心絞痛、充血性心臟衰竭與心肌梗塞後的心臟功能,常被形容為「自然的繞道手術」。治療過程中,患者穿著特製壓力褲,機器會依據心跳節律對下肢施加間歇性壓力,可提升主動脈舒張壓、降低收縮壓,在不增加心臟負荷的情況下,促進冠狀動脈血流、改善心肌代謝與功能。
EECP 為什麼能成為心臟治療新突破?
EECP 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FDA)核准及歐盟認證,自2012年美國心臟學會與2013年歐洲心臟學會起,即被列為難治型心絞痛的治療選項之一。該療法可在不需開刀或導管介入的情況下,協助提升冠狀動脈血流、減輕心臟負擔,作為手術與藥物治療之外的補充方式,提供一種安全、可重複的心臟復健選擇。
EECP 治療的適合族群
在進行 EECP 治療時,病人只要放鬆地平躺在特製治療床上,治療師會在小腿、大腿和臀腹部套上氣囊,機器會依據心電圖的 R 波節律,自動進行擠壓與放鬆。整個過程不會疼痛,感覺就像在做節奏性的腿部按摩,許多人都覺得放鬆、甚至會睡著。在美國治療紀錄中,最高齡的患者曾達 97 歲,顯示這項療法的安全性與穩定性,適用於大多數調養者,而以下族群特別適用於 EECP 治療:
- 高血壓或血壓波動大者,以及長期服藥仍難以穩定控制者。
- 第二型糖尿病、胰島素阻抗、代謝症候群或肥胖合併循環不良者。
- 容易胸悶、氣喘、四肢冰冷、體力差、走路易疲倦、或檢測出血管年齡偏高者。
- 曾有冠心病史、接受過支架或繞道手術後,需要促進血流與循環調養者。
- 周邊動脈循環不良或有慢性血液循環障礙者。
以上族群的共通問題,多與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有關。動脈粥樣硬化是因油脂堆積與血管內膜增厚形成的粥狀斑塊,造成血管變硬、變窄甚至阻塞。早期症狀不明顯,但若發生在冠狀動脈,可能引起心絞痛、心肌梗塞或猝死。

EECP治療正是針對這個關鍵環節進行修復,透過擴大微小血管與促進新生血管形成,特別是在動脈堵塞區域,幫助建立新的側枝循環,讓血流重新灌注至心臟肌肉,就像在幫血管做深層按摩。
EECP中長期療效更能促進血管新生、強化冠狀動脈側枝循環、提升血管內皮功能,讓臨床改善更持久,從根本提升整體心血管系統運作。
EECP 治療可改善哪些疾病?認識治療適應症
2004 年的美國資料顯示,約 66% 的男性與 47% 的女性,他們在被發現罹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時,第一個症狀就是心肌梗塞或猝死(定義為症狀出現後一小時內死亡)。這項數據提醒我們,心血管疾病常在毫無預警中發生,提早預防才是關鍵。
心血管系統
穩定型或不穩定型心絞痛、鬱血性心衰竭、急性心肌梗塞、心因性休克、心肌病變、冠狀動脈支架或繞道手術後的心臟功能恢復。雖然 EECP 是非侵入性的安全治療,但仍有部分情況不建議接受此療法,例如凝血功能異常、嚴重主動脈瓣膜逆流、特定心律不整或下肢靜脈炎等狀況。
腦血管系統
EECP 治療適應症包含缺血性腦中風、早期失智症、帕金森氏症、睡眠障礙等與腦部血流不足相關的疾病。研究顯示,EECP 可使中風患者的腦部血流量提升約 13%,有效改善缺血性腦中風的腦部灌注與側枝循環,進而促進神經修復並加快復原速度。
其他系統治療
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、腎臟疾病、高血壓;以及勃起功能障礙、自律神經失調、眼中風、耳中風、末梢循環不良、慢性疲勞症候群等。EECP 治療亦有助於提升運動耐受度與改善血管內皮功能。
EECP 治療後的常見改善與臨床效益
EECP 最初是為了治療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與充血性心臟衰竭而設計的療法。隨著臨床研究的累積,醫學界發現它在多種循環與代謝相關疾病中也展現出顯著成效。即使沒有明顯心血管疾病,也可以從中受益。以下整理各族群在 EECP 治療後的常見改善表現。
循環異常但無心臟病者
EECP 治療能全面改善慢性代謝狀況並提升心臟功能,特別適合上班族、長期壓力大或血液循環不佳的人。常見的改善包括:胸悶胸痛減輕、氣喘改善、四肢冰冷改善、頭暈頭痛減少,以及體力與精神狀態明顯提升等。
勃起功能障礙患者
EECP 在近年受到關注,源於 2018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,該療法對合併冠狀動脈阻塞與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具良好療效,可提升陰莖血流與勃起硬度。
長期新冠腦霧族群
根據《美國心臟協會期刊》報導,增強型體外反搏治療(EECP)被認為對長期新冠(Long COVID) 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狀,如胸痛、疲勞,以及神經認知症狀和腦霧具有潛在改善效果。
糖尿病患者
糖尿病患者在接受 EECP 治療後,常可見多項生化指標顯著改善,包括 HbA1c(長期血糖控制)、空腹血糖(FPG) 及 收縮壓(SBP),血糖更穩定,有助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風險。同時,高敏感性 C 反應蛋白(hs-CRP) 也明顯下降,能減少慢性發炎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EECP 治療的注意事項與安全指引
EECP 屬於非侵入性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。常見反應多為輕微皮膚刺激、局部痠痛或暫時性疲倦,通常隨時間消失。整體而言,副作用少、可重複治療,適合長期循環改善與心血管保健。
EECP 治療前注意事項
- 療程規劃:總療程約 35 小時,每日治療 1 小時、每週 5 次,約 7 週可完成。
- 治療準備:治療前請更換壓力褲,並先上廁所排空膀胱。
- 皮膚保護:若皮膚偏乾,可先塗抹乳液減少摩擦及水泡產生。
- 飲水提醒:治療前避免大量飲水,因 EECP 會增加腎臟血流、出現利尿現象;如有尿急,可暫停治療並如廁後再繼續。
EECP 治療後注意事項
- 治療後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,不需住院或特別休養。
- 若出現輕微腿部或腰部痠痛、疲倦感,屬於暫時性反應,通常在一週內可緩解。
- 若皮膚出現紅腫或水泡,請立即告知護理人員,可適度調整氣囊壓力或治療時間。
常見治療反應與處理建議整理表(可左右滑動)
| 常見狀況 | 原因說明 | 處理建議 |
| 腿部或腰部痠痛 | 初期血流量改變、肌肉受壓 | 通常數日內緩解,必要時可局部熱敷 |
| 皮膚紅腫、水泡 | 壓力分布不均或皮膚乾燥摩擦 | 告知護理師調整壓力、保持皮膚濕潤 |
| 輕微疲倦 | 體內循環增加、代謝加速 | 充分休息,一週內可改善 |
| 頻尿或尿急 | 腎臟血流增加引起利尿 | 治療前排空膀胱尿液,必要時暫停治療 |
| 短暫頭暈或暖感 | 血流重新分配現象 | 坐起時放慢速度,觀察數分鐘即可恢復 |
結論
EECP 治療是一種以非藥物方式改善心臟循環功能的非侵入式心血管治療。整個過程免打針、免麻醉、免開刀,也不需住院,即可於門診進行。該療法已獲得美國 FDA 認證及台灣衛福部核准,可用於治療穩定型或不穩定型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。
在進行 EECP 治療前,美無極慕康診所會先進行「血管年齡檢測」,以科學數據評估血管老化並早期發現心血管風險,協助制定專屬預防與調理策略。
為你的心血管健康量身規劃 EECP 體外反搏治療:立即預約諮詢
EECP 治療常見問答
1.血壓高能直接做 EECP 嗎?先控壓到多少較安全?
不行,EECP 治療仍有禁忌症。若你有未控制的高血壓(>170/110 mmHg),治療過程中可能使舒張壓上升至超出安全範圍。當血壓 ≥170/110 mmHg 時,應先控制至 140/90 mmHg 以下;若心率 ≥120 bpm,也應先調整至約 100 bpm 以下,再進行治療。
2.何時能感覺改善?通常第幾週最有感?
目前建議的治療療程為每次 1 小時、每週 5 次,連續 7 週,共 35 次。每位患者的反應略有不同,但多數人在第 15 至 25 次療程期間,便能感受到明顯的改善。建議完成完整 35 次療程,效果會更穩定與顯著。
3.EECP 療效能維持多久?
根據國際體外反搏治療患者名錄(IEPR)的資料,EECP 療法具良好安全性,完成 35 小時完整療程後,通常可維持 6 個月至 3 年療效。
4.EECP療程中,糖尿病患者需要調整藥物嗎?
在治療期間及治療後,仍應密切監測血糖與血壓變化,並於必要時調整降糖或降壓藥物劑量,以避免發生低血糖或低血壓。
參考文獻(References)
- Arora R, Chou TM, Jain D, et al. (1999). The multicenter study of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(MUST-EECP): Effect of EECP on exercise-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anginal episodes.
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, 33(7), 1833–1840.
本研究為EECP的經典臨床試驗,證實體外反搏治療可明顯提升心臟血流與運動耐受度,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,顯示EECP在心血管復健與功能改善的臨床潛力。
原文(PubMed) - Fu Q, Duan R, Sun Y, Li Q. (2022).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healthy aging: From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s.
Redox Biology, 53, 102352.
探討高壓氧治療在抗老化、心血管與神經修復方面的機轉,包括促進微血管新生、改善粒線體功能與減少氧化壓力。該研究提供了EECP與HBOT在生理層面上的共同基礎與佐證。
原文(PubMed)